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朱正飞教授作为中国首位受邀的放疗领域专家,在第二届亚洲肿瘤学会年会暨第48届韩国癌症协会(KCA)年会/第8届国际癌症大会上,做题为“放疗在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口头报告。
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是最常见的肺癌亚型。而具有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亚洲人群中高度富集——欧美患者中,该突变阳性率为15%左右,亚洲人群中,该突变阳性率可达50%以上。
“针对这些患者,常规疗法是使用EGFR抑制剂,该类药物高效、低毒,但面临使用不久就会出现耐药的弊端。”朱正飞教授说,第一代EGFR抑制剂中位的使用时长大约是10-12个月;而第三代EGFR抑制剂中位的使用时长大约是18-20个月。耐药已成为制约这些患者疗效和生存获益的“瓶颈”。
如何延缓和破解EGFR抑制剂的患者耐药问题,是当下肺癌患者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16年起,朱正飞教授领衔团队通过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人群和脑转移人群开展了系列探索。
谈及选择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人群和脑转移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朱正飞教授解释:“寡转移和脑转移,在整个病程中,发生率占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30%-50%以上;而且,这两类人群通过积极而精准的放射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有望获得长期生存”。
该团队研究发现:选择高效、低毒、短平快的立体定向放疗(单次剂量6-15Gy左右,耗时1-2周以内),联合EGFR抑制剂,用于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患者,相比于单纯的EGFR抑制剂药物治疗,可以延长中位生存期6个月左右。
与此相似地,在EGFR抑制剂耐药前,针对脑部的寡转移病灶实施立体定向放疗,同样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潜力。
该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包括美国放射肿瘤协会官方杂志、国际抗癌联盟官方期刊以及多本肿瘤领域知名期刊发表,累计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本次大会上,朱正飞教授领衔团队的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又通过主题报告的方式向亚洲同行做了分享。会议主持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Young Tae Kim教授高度评价:“朱正飞教授团队开展的系列研究,为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立于1973年的亚太癌症研究与控制组织联合会已成功举办25次全球性学术会议。1991年成立的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在2018年和亚太癌症研究与控制组织联合会合并,建立亚洲肿瘤学会,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研究和防治协会。今年是亚洲肿瘤协会正式成立以来举办的第2次年会,朱正飞教授也是亚洲肿瘤学会年会第一次受邀进行大会主旨演讲的中国放疗专家。
作者:唐闻佳 王懿辉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