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毒有哪些治疗手段?无症状感染者为何要去医院隔离?新冠“后遗症”会不会影响今后的生活?
昨晚,“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四期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沈银忠介绍了临床治疗新冠的策略方针。
他表示,防控新冠切不可放松警惕,需特别关注“老少孕重”等脆弱人群,通过科学施策精准救治,全力构筑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奥密克戎“诡计多端”,防控意识切不可放松
眼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正在全球肆虐。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将奥密克戎列为最高级别的“需要关注”的变异株。
“与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可谓‘诡计多端’。”沈银忠称,从目前研究看,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临床传播具有隐匿性等特点,可以在短期内引起大量人群感染。
奥密克戎更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类型中,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占比更高。“看似毒力减弱,但对于一些脆弱人群同样可以引起重症和危重症。”沈银忠解释,脆弱人群主要为未接种新冠疫苗人群、高龄老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绝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病毒仍在动态变化中。“病毒每变异一次,其传播力通常都会明显提高。而传播的机会越大,病毒变异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唯有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病毒才无法大规模传播。”沈银忠提醒,公众对新冠病毒的防控意识切莫放松。
重点关注“老少孕重”,防止轻症重症化
“与新冠病毒交手两年多来,我们有了更好的快速识别的技术手段,在临床上总结出若干行之有效的施治策略。”沈银忠谈到,新冠病毒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肌肉酸痛、咽干、咽部不适等,其中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重症,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沈银忠介绍,救治的核心理念是防止轻症重症化。在市公卫中心,所有新冠患者都会先进行病情评估,确定临床类型,判断是否具有重症危险因素,此后再将评估完的患者进行分层收治。
对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都会给予对症治疗,包括加强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心理支持等;对于非重症但具有进展为重症可能的患者,如伴有高龄、基础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尽快采取抗病毒药物治疗;重症或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相对复杂,一般倡导“一人一策,多学科合作,中西医协同救治”。
临床上还特别关注“老少孕重”,全力降低病死率。“在积极的干预与治疗下,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康复出院,其中不乏百岁老人和重症患者。”沈银忠说,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做好防护,感染了之后要及时就诊,科学诊治就能康复。
新冠病毒康复患者治愈半年后可接种疫苗
在上海本轮疫情期间,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尽管没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临床症状,但是核酸检测阳性,同样具有传染性。
沈银忠介绍,无论是“无症状”还是确诊病例,都应接受规范管理和诊疗。我国对“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实行“四集中”治疗策略,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阻断了疾病传播,也大大提高了疾病救治的效率。
他专门谈到,即使新冠病毒痊愈后,也不可放松警惕。一般来说,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1-2周会逐渐产生抗体。康复患者短期内基本不会出现再次感染的情况。但随着时间延长,抗体水平会有所下降,且毒株在不断变异,理论上有被再次感染的可能。因此,倡导新冠病毒康复患者在治愈半年后进行疫苗接种,以保护自身健康。
就痊愈后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沈银忠解释,有的新冠患者康复后仍会出现一些非特异的不适症状,如:乏力、咳嗽、呼吸功能下降等,但不必过于担心,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且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新冠病毒可防不可怕,只要增强防范意识,坚持防疫‘三件套’,牢记防护‘五还要’,让这些措施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就能实现有效防控。”沈银忠说。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