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第14个世界多发性硬化日。我国目前约有超过3万名多发性硬化患者,他们大多在20岁到40岁,正属人生奋发进取的关键时刻,可由于疾病困扰,他们犹如折翼天使。每一次的急性发作,更会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极易引发残疾。如何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专家强调,缓解期的疾病修正治疗和全病程管理尤为关键。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罕见病,如得不到及时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会因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而出现瘫痪、失明等后果,因而它也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青壮年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由于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加上临床表现不一、病症复杂,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多发性硬化极易漏诊、误诊。《中国多发性硬化患者健康洞察蓝皮书暨2021版中国多发性硬化患者生存质量报告》显示,患者首次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超过一年,从就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超过两年,不少患者因此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徐雁教授提醒,当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的缺损、肢体的无力麻木,或持续性的疲劳、共济失调等症状时,应尽早到神经内科就诊。当然,不是说有了这些症状就一定是多发性硬化,比如说有时候视力下降可能就是因为视觉疲劳。
确诊为多发性硬化后,应该怎么做?徐雁教授介绍,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主要有急性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其中缓解期是控制疾病进展的理想时间窗。目前,修正治疗(DMT)是国内外治疗指南及专家共识一致推荐的缓解期标准治疗,有助于减少和减轻复发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此次披露的《多发性硬化医患治疗偏好调研》阶段性成果也显示出患者对DMT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注。
该调研由中国罕见病联盟发起,在赛诺菲中国支持下,于去年12月启动,样本涵盖199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完整调研结果预计今年8月公布。本次调研通过离散选择实验,就给药方式、延缓残疾进展年、十年内复发次数、副作用程度和每月自付费用五个维度,探索了中国多发性硬化患者对DMT药物选择的偏好。
第一阶段调研结果初步显示,在影响患者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中,药物控制残疾进展的疗效和安全性是两大关键影响因素,分别占比33.25%和30.33%。
徐雁教授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多发性硬化患者没有国际标准疾病修正治疗方案可用,很多临床医生不得不使用小剂量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均不能长期控制疾病进展,并存在安全性风险。近年来,已有多款DMT药物进入国家医保,其中有能降低年复发率约71%的创新口服药,它在延缓残疾进展的同时,且安全性良好,也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
面对多发性硬化的复杂性,数字化技术成为更好管理疾病的新手段。为了帮助患者养成记录疾病日记的习惯,同时让医生能更全面、准确掌握患者的疾病情况,由赛诺菲中国携手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打造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日记》应运而生,并于多发性硬化日上线。
徐雁教授称,这个患者日记是为中国多发性硬化患者量身定制的疾病管理工具,主要包含每日服药记录、每周症状记录和每次看病记录三大内容,并有小程序和纸质版两种,能满足患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帮助患者科学、规范地进行疾病管理。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