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在此提醒许久未出门的您,牢记防疫“三件套”,不忘防护“五还要”,仍需扎实做好“科学佩戴口罩、规范双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这些防疫措施,守护自身健康不能懈怠。
科学佩戴口罩
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
正确佩戴方法:
1、实施手卫生(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取出口罩,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
3、上下拉开褶皱,使口罩覆盖口、鼻、下颌。
4、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5、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正确脱卸方法:
1、实施手卫生。
2、双手紧捏住口罩耳带,将口罩拿下。注意手不要触碰口罩外侧,如不小心触碰,立即进行手卫生。
3、将口罩放置于垃圾桶内,实施手卫生。

医用防护口罩(如KN95口罩、N95口罩)
正确佩戴方法:
1、实施手卫生。
2、检查口罩包装是否完整,拆除包装,两根系带自然垂下。
3、手从两根系带中间穿过,托住防护口罩,将下方的系带拉至颈后部,上方的系带拉至头顶。
4、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5、检查口罩密合性,双手捂住口罩快速吸气呼气,如果出现漏气应重新塑鼻夹。


正确脱卸方法:
1、实施手卫生。
2、双手紧捏住颈后方的系带,拉至前方,用一只拉住,另一只手将头顶的系带拉下,注意过程中勿使口罩外侧触碰到面部和手部。
3、将口罩放置于垃圾桶内,实施手卫生。
注意事项:
1、建议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不宜选用其他材质的口罩(如丝质口罩、棉布口罩等)。
2、除了室内公共场所之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要佩戴口罩。
3、当在医院就诊、陪护时,建议佩戴KN95或N95及以上级别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4、运动时是否要戴口罩,要看环境、辨强度、察自身、选口罩,具体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判断,佩戴口罩时不宜做剧烈运动。
5、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6、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要及时更换。
7、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8、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会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口罩的密合性。
9、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10、尽量不重复使用口罩,若确实需要重复,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11、外出携带的备用口罩要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
规范双手卫生
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牢记手卫生的“七字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注意事项:
1、有条件的话,尽量在流水下进行手卫生,取下手上的饰物及手表,卷袖至前臂中段。
2、打开水龙头湿润双手,搓手步骤如图示,每个步骤至少搓5次,根据WHO的建议,双手搓擦的时间不少于20秒,差不多是唱2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
3、双手稍低置,流水由手腕、手、至指尖冲洗,然后擦干。
4、使用免水洗手消毒步骤同上,双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20秒。
保持社交距离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 1 米以上社交距离,不聚集,不扎堆。
新冠、流感等病毒均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当人说话、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排出到空气中。
研究表明,在重力的作用下飞沫从人体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在1米以内,近距离接触的人,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则有导致感染的风险。所以建议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注意事项:
1、在室内等相对密闭的空间,应尽量保持更远的社交距离。
2、在保持距离的同时,仍应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感染风险。
注意咳嗽礼仪
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捂住口鼻,防止唾液飞溅。
注意事项:
1、避免用双手直接遮盖口鼻,因为这样会让手沾染上病菌病毒,也易将病菌病毒传染给别人。
2、无纸巾时可用手肘的衣袖内侧来代替。先弯曲手肘后,再靠近口鼻捂住。这个动作可以将喷出的飞沫阻挡在手肘皮肤或者衣服上,这个部位较为干燥,且不容易再接触其他公用物品,可以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用过的纸巾不要随意丢弃,应置于封闭式垃圾桶内。
4、上述动作之后记得实施手卫生。
作者:梁继仁(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感染和疾病控制处主管医师)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